文章

奇妙至高的知識

周永健

耶和華啊,祢已經鑒察我,認識我。我坐下,我起來,祢都曉得;祢從遠處知道我的意念。我行路,我躺臥,祢都細察;祢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。耶和華啊,我舌頭上的話,祢沒有一句不知道的。祢在我前後環繞我,按手在我身上。這樣的知識奇妙,是我不能測的;至高,是我不能及的。我往哪裡去躲避祢的靈?我往哪裡逃、躲避祢的面?我若升到天上,祢在那裡;我若在陰間下榻,祢也在那裡。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,飛到海極居住,就是在那裡,祢的手必引導我;祢的右手也必扶持我。我若說:黑暗必定遮蔽我,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;黑暗也不能遮蔽我,使祢不見,黑夜卻如白晝發亮。黑暗和光明,在祢看都是一樣。(詩一三九1-12)
 
現今的世代重視個人的私隱權,且有法律加以保障。人與人相處,我們不必事事告訴別人,有些事別人不須知道,亦有些祕密不想也不敢讓別人知道。現代的科技提供了精確的方法,可以進行監控和竊聽的行動,不過這些只能針對人說過的話、寫過的信件、作過的事,卻沒有人或器材能知悉我們心中在想甚麼、籌算甚麼事。人不能探測我們的內心世界,唯獨神是那位「察驗人肺腑心腸的萬軍之耶和華」(耶一一20)。
 
詩篇第一百三十九篇是首美麗的詩,頌揚神無所不知和無所不在的屬性,意境高超,刻畫入微,把抽象深奧的神學觀念,以日常生活具體的言詞表達,讀起來使人倍感親切溫馨。
 
本文集中思想這篇詩開頭的十二節,清楚分為兩段,第一至六節描述神無所不知,第七至十二節講論神無所不在。全詩最後以禱告結束(23-24節)。
 
不能測不能及的知識(1-6節)
作者一開始便確定神徹底地認識他。他提到「坐下」、「起來」、「行路」、「躺臥」,都是人每天所作的事,起居作息,代表一切的活動。在這些行動中,詩人用了六個動詞形容神的全知:「鑒察」、「認識」、「曉得」、「知道」、「細察」、「深知」,重複強調神這方面的屬性。這些同義詞突出了神認識人的深入和細微,從外至內,從遠及近,在前在後。神固然知道人作甚麼、說甚麼:「我舌頭上的話,祢沒有一句不知道的」,包括在人口中尚未說出來的話,神早已知曉。不僅如此,神甚至知道我們的意念,鑒察人心中所想的。如果有人這樣監視我們,那簡直沒有個人的私隱可言,我們會感到恐慌和懼怕。然而,詩人卻發出驚嘆:「這樣的知識奇妙,是我不能測的;至高,是我不能及的。」怎能如此呢?
 
神處處皆在(7-12節)
詩人告訴我們,無所不在的神不是一位靜態的神。祂是動態的,伴隨著我們到每一個地方,無論我們往何處去,神總是在那裡。「我若升到天上」,「我若在陰間下榻」,「我若……飛到海極」,經文重複說神都在那裡。神在最高的天上,神在最深的陰間,神在最遠的海極。亞當與夏娃犯罪後因為害怕,就藏在樹木中,但人怎能躲藏逃避神呢?在一片漆黑的環境中,我們甚麼也看不見,但詩人卻說:「黑暗也不能遮蔽我,使祢不見。」(12節)當黑暗遮蔽我,我看不見是真的,會迷路、失去方向,但同樣真實的是神看到我,清楚我們的處境,在我們身旁,從沒有離開。這是何等的保證和安慰。
 
神必引導扶助
詩篇不僅是寫實,使我們認識神的全知和恆在,神的話是要叫我們信賴、倚靠祂。神「在我前後環繞我,按手在我身上」(5節),以祂的慈愛擁抱祂的兒女,用大能的手加在我們身上,這才是奇妙和不能測的知識!我所到的每個角落,必有神相伴隨行,「祢的手必引導我;祢的右手也必扶持我」(10節)。神的帶領和保護,與我們形影不離,我一生一世,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,這才是至高不能及的知識!神知道我們的一切,常與我們一起,是要幫助我們。察驗人心腸肺腑的神是公義的神,必按公義施行判斷(詩七9;耶一一20)。只要我們行事為人光明磊落,正直誠實,就無懼神知私隱,因為祂的慧眼察看世人,賞善罰惡。
願我們學效作者在結束時的禱告:求神鑒察我們的心思,試煉我們的意念(23節)。神明察秋毫,人與事在祂面前皆無所遁形,我們不須恐懼或嘗試逃避,反倒樂意讓神透視我們的生命,照明心中的隱情,好除掉惡念罪污,使我們走在永生的路上。
 
(刊於 2000 年復刊後第 49 期)

相關文章

支持《聖經報》

若你有感動支持我們數碼化及線上出版《聖經報》的工作,請按下面支持奉獻。

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