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超人的隕落——亞希多弗的故事

雷競業

從撒母耳記下第十一章開始,記述了大衛犯姦淫,之後就是一連串的悲劇。作者似乎要強調:當一個領袖犯罪,受害的不但是他一個人,而且是他的一家,甚至是一切在他帶領下的眾生。亞希多弗就是這些悲劇人物中的一位,他的弱點讓他走上痛苦之路;而亞希多弗的弱點,竟是很多香港人渴慕擁有的特質──聰明、進取、有遠見。亞希多弗的下場,也許可幫助我們反省人生的價值何在。

亞希多弗在故事中第一次出場,已顯出他非凡的身分:「押沙龍獻祭的時候,差派人去把大衛的參謀基羅人亞希多弗從他的本城基羅請來。」(撒下十五12,新譯本,下同)跟隨押沙龍的人不少(撒下十五11提到起初已經有二百人),作者唯獨提到對亞希多弗的邀請,頗有三顧草廬之感。如果單看這一節,讀者可能以為亞希多弗在押沙龍的政權中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這或許也是亞希多弗自己的期望。但讀者很快就會發現,亞希多弗只是一顆閃過即逝的流星而已。

故事開始時,亞希多弗已經住在家鄉,他是否已經退休呢?如果他已經退出政壇,為何又要重出江湖呢?經文沒有回答這些問題,可能是因為押沙龍盛意拳拳,亞希多弗才免為其難的復出;也可能是因為他相信自己寶刀未老,想在年輕的王的政府中再闖一番事業。無論他最初的動機如何,他上位後都顯得積極進取,要幫助押沙龍把他的父親大衛趕盡殺絕;但事與願違,亞希多弗的才智被王忽略,便黯然返回家鄉(撒下十七23)。

他向押沙龍獻了甚麼計謀?他首先叫押沙龍公開地親近大衛的妃嬪,刻意羞辱自己的父親,以示他和大衛已經完全決裂,讓眾人看到他破釜沉舟的決心(撒下十六20-23)。此外,他自告奮勇,要利用大衛仍是陣腳大亂和心情低落的時候,帶領一些特種部隊連夜追趕,以求儘快殺掉大衛,讓押沙龍的政權可一勞永逸(撒下十七1-4)。亞希多弗曾是大衛寵愛的臣子,竟然對大衛毫不留情,他確是「快、準、狠」的典範。

押沙龍聽從了亞希多弗的第一個建議,至於第二個建議,經文中有些互相矛盾的地方。一方面,亞希多弗提出追殺的建議後,經文記載大衛放在押沙龍身邊的間諜戶篩提出反建議,叫押沙龍取得以色列眾人的支持後,才出兵圍剿大衛,王和眾人的反應是「亞基人戶篩的謀略比亞希多弗的好」(撒下十七14)。那似乎是指王沒有聽從亞希多弗;但接著的經文卻說有兵追殺大衛,大衛一行眾人要漏夜過約但河逃命(撒下十七22)。可能押沙龍初時確有派兵,但聽了戶篩的意見後,就不再理會亞希多弗,停止繼續追殺。亞希多弗見自己已失勢,大衛也逃跑了,或許他也預見押沙龍終必會失敗,就回家上吊死了(撒下十七23)。

「那時,亞希多弗所出的策略,好像是人求問神得來的話一樣。」(撒下十六23)為何一位才高望重的「亞超人」,竟然落得如此收場?原來神聽取了大衛的禱告(撒下十五31),使亞希多弗的計謀變為愚拙。這故事強調人世間的成敗得失,原掌握在主手裡,「君王不是因兵多得勝,勇士不是因力大得救。」(詩三十三16)然而,亞希多弗不願意接受這事實,當命運和他作對,他無法取勝時,他寧死也不承認失敗。

在香港社會中,多少人都像亞希多弗那樣,以為靠著自己的聰明和「快、準、狠」,就一定能在事業上出人頭地;當略有成就時,就自命高人一等,但逆境來臨時,卻無法接受,甚至像亞希多弗那樣,選擇以死來逃避失敗。追求成功本身不是壞事,但如果把自己(或家人)的價值建立在成敗得失之上,忘記了感恩和愛心的重要,又會否走上一條車毀人亡之路?

(刊於 2000 年復刊後第 50 期)

相關文章

支持《聖經報》

若你有感動支持我們數碼化及線上出版《聖經報》的工作,請按下面支持奉獻。

支持